权信-版权社交


首页/徐永光说希望工程/徐永光说希望工程-编者语

徐永光说希望工程-编者语

版权业(发表于版权业)20171213阅读量:118

编者语


1

假如徐永光听从了朋友们的建议,也许就用不着我们编辑这本书了。

在名人出书热、作传热的20世纪90年代,许多朋友建议徐永光写本书,写写希望工程10年。10年间,将心血、智慧和辛劳都倾注给希望工程和中国青基会的徐永光,自然有得可写。

但徐永光没有写。不写的原因是不好写。依徐永光一贯的真诚与坦荡,下笔,就要写深、写真。但10年希望工程并不是风平浪静,有许多矛盾冲突,不少难言之隐,只能独自品味;若写浅、写假,那又有悖徐永光的性格和做人准则。

的确,从事希望工程10年来,除了接受媒体采访和机构内部的讲话外,徐永光几乎很少公开发表文章,很少出去演讲。但为了希望工程的推动,徐永光其实并没少写,也没少讲。见诸内部刊物和内部会议上的文字、讲话,再加上媒体记者的访谈对话,零零总总也有六、七十万字。

作为一份特殊的历史档案,这些文字正好反映了10年希望工程的发展轨迹和全部真实。

我们以为,将这些文字中最精要的部分辑录成书,对10年来无数关心和参与希望工程的人们,是一个必要的交代;对研究基金会和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学者,是一份有价值的史料;对进一步推动中国青基会和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所幸,当我们把辑录的文稿送给徐永光审阅时,他斟酌再三,终于说出“既然这样那就出吧”的话来。这便是这本《徐永光说希望工程》的由来。

 

2

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在《创造希望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一书中,对希望工程和徐永光,曾有过这样一段评论:“有一位哲人说过,任何成功的事业都是个人的事业,只有以个人为中心、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才能够成就大事业。我深深地服膺这样的观点。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对于公众来说,如果他能够认识到在一个有个性的事业背后,是有个性的机构和有个性的人,那么他对这个事业会有更强的信赖感。”

中国青基会和希望工程,既崇高、执着,充满理想的光辉,又植根于90年代中国的大地而脚踏实地。可以说,希望工程是极具个性化的事业,打上了徐永光个性的烙印,强烈地体现着徐永光的个性色彩:理想而务实。

徐永光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本书的文字一样,处处显露着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色彩。徐永光为文,都是“有感而发”,决不“无病呻呤”,决无虚言假话。这从他极具个性的文字中可以窥斑见豹:“做官也好,做公益事业也好,只要为老百姓做好事,都是有价值的。我这个人走仕途不得要领。一个做官的徐永光和一个做希望工程的徐永光,我以为后者更适合于我。”(《真实地有责任感地生活》)棗这是他1988年主动请辞团中央组织部长之职,筹办希望工程之后说的。 “做希望工程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上天堂,二是下地狱,我是在天堂和地狱间走钢丝。上天堂不容易,下地狱更是后果不堪,两条路都不好走。”(《在天堂地狱间走钢丝》)棗这是他与香港《壹周刊》官司胜诉后的感言。

但徐永光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识时务,守规矩,正所谓“宏观把握、中观策略和微观操作”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在希望工程和机构建设中,他始终遵循“开拓而不越轨、创新而未离宗、开放而有节制、保守而不僵化”(《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的生存原则。没有这些,希望工程不可能历10年而不衰。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徐永光,有希望工程为证。识时务、守规矩的徐永光又是如何造就的呢?

徐永光当过兵,“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部队的组织纪律性训练,使他具有很强的等级秩序和服从意识。从1978年进团中央至今,22年中团中央第一书记换了6任,徐永光成了这个青年机关的“元老”。但尊重领导,服从组织,对徐永光来说,是不可动摇的“文化认同”。偶尔也打点擦边球,但那是为了突破一点陈规把事情做成,不是为了给上头添麻烦。

当然,团中央也给了徐永光相对宽松的环境。康晓光认为:“上级主管部门的宽松,是中国青基会获得的不同于其他同类机构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正是这种内在的个性与外在的宽松,成就了一个机构、一项事业,也成就了徐永光。

 

3

也许受南怀瑾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徐永光从儒家学说中思“虑而后能得”;从《道德经》中悟“功成而弗居”、“知止可以长久”;从《易经》中寻找“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的秘诀。

正因为如此,我们请徐永光的温州前辈、经常给徐永光指点迷津的南怀瑾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南老先生挥毫写下“叩问天人之际”。

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自明其志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于留下千古传诵的“无韵之离骚”棗《史记》。南怀瑾何以用“叩问天人之际”名之此书?对南老先生的“玄机”,我们不敢造次讨问,只得自己努力去领悟。

“叩问”,是对未知领域的虔诚探求;“天人之际”,是宇宙人事间的关系、奥秘。我们终于明白:当初,中国青基会能否成功?希望工程能做多大?公益事业怎样运作?对徐永光和他的同道而言,不正是未知的么?而后,希望工程的10年历程,所有的成功与遗憾,不正是上与“天命”关联下与“人事”相涉么?

南老先生正言简意赅、入木三分地点破了“徐永光说希望工程”的主题。

希望工程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探索的产物,“无先例可循,无成法可依”,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徐永光和他的同道,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是他每天心境的如实写照。从问人到问天,总是在不断地“叩问”。

希望工程实施之初,徐永光喊出“只要中国还有一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希望工程的崇高使命就不会结束,跳荡在蓝天下的那簇圣火就不会熄灭。”(《为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管理疏误,外部干扰,体制摩擦,政策风险,使希望工程面临“八大隐患”,头上始终高悬“达摩克利斯之剑”。到1997年第七次全国希望工程工作会,徐永光提出了“嬗变”的设想,即实施希望工程战略重心的转移。他说,“功成身退,见好就收,绝非为小团体利益计,而是保护一项全民共同创造的美好事业,使这项在当今中国最具影响的社会公益项目善始善终。希望工程的成功,是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失败是对社会对人民的犯罪。成败功罪,责重如山。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低调。越是别人说好的时候,越是要冷静,越是要有忧患意识。”(《希望工程能否善终》)有时,徐永光在与人辩论时,实在没有词了,只好说“天命不可违”。

但是,进也好,退也好,临深履薄也好,嬗变转移也好,中国的公益事业需要有人献身。对徐永光来说,这终究是最大的“天命”。

在这个转型期的中国,在飞速发展一派繁荣背后又存在大量不公的中国,在被损害被侮辱、在贫穷苦痛中煎熬的庞大弱势人群需要有人帮助的中国,在市场法则作用下政府不可能再包办一切的中国,公益事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无论从古老中国的“大同”理想,还是现代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无论从有“不忍之心”的人性法则,还是缓解贫富分化时期社会矛盾的需要,“仁”与“善”,都永远不会是可有可无的。由是观之,在当今的中国,像希望工程这样的社会公益事业,以及资助公益事业的企业和老板,都显得太少了。徐永光以希望工程的实践和探索,以自己的呼吁和呐喊,帮助唤醒国人的良知,的确是在尽一个合格公民之责。

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项事业和一个人的崇高,就不言自明了。徐永光自嘲当了“高级乞丐”,也正是“天命”使然。


4

为什么徐永光文字中总是透露出痛苦?

就我们的了解,这肯定不是生活中的痛苦,尽管徐永光童年曾经有过穷困苦难的历程,但毕竟不伤及心灵。

徐永光的痛苦,是灵魂之痛。在中国,要做事,尤其是真诚地去做有意义的事,是注定要忍受痛苦的。

抑或是因为痛苦而激发出带有心灵震撼力的、乃至有艺术感的语言,抑或是希望工程本身就算得上一种社会公益领域的艺术,徐永光的一些文章,有哲学思考,也有艺术韵味,把自然和心灵融入艺术的境界。

艺术正是在痛苦中产生的。人在痛苦中要找到某种表达形式,于是产生了艺术。这是一位艺术家的精辟之言。10年中许多不能对外人道的痛苦,令徐永光备感压抑和煎熬。这些,都升华为艺术感浓烈的文字棗

“面对自然之美,我们往往只是简单感知她的外在,而不真正去理解这种美的内涵包含着纯洁、和谐、流畅、静谧、雄浑、平衡和神秘,包含着一种依照亘古不变的规律生生不息的运动。自然美的本质是一种精神。这种并非有形的存在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只有音乐可以表现它。音乐是来自宇宙的天籁,它可以引导我们去探求自然美的真谛。我曾感受过,当心处痛苦的时候,大自然和音乐能给我同样的抚慰,使我心中泛出希望的绿色。此时,生命的律动与自然、音乐的旋律融为一体,身心进入无我状态。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奇妙感受。”(《崇尚自然》)

希望工程这门社会和人事的“艺术”,毕竟不是纯粹的专门艺术可以让人痴迷到永远。徐永光曾这样说过:“10年希望工程,我一直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身心确实很疲惫。现在之所以还保持热情和旺盛的精力,确实是社会期望给我带来的一种压力和激励所致。”(《在天堂地狱间走钢丝》)他常对人说:“我累了,想到大山里休息,想读书、练书法、听音乐。”他说,在完成希望工程和青基会的工作以后,“我还会有追求,那就是追求精神的更加富有,追求人性的更加完美。一个精神富有、人性完美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真实地有责任感地生活》)

其实,徐永光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更加执着地关心那些穷孩子,关心乡下的穷人。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够平等地享受教育信息资源,他致力推进希望网校远程教育项目;为了填补“数字鸿沟”,不让信息化浪潮把几亿农民抛弃,他又开始创建“乡村电子信息馆”,提出“没有农村的信息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的警世口号。

儿童时期“每天都饿”的贫困出身,使徐永光身上有着刻骨铭心的平民意识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从徐永光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不懈的“叩问”,看到了“尽人事知天命”的智慧,看到了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和一个矛盾的内心世界。

 

5

经过取舍,本书我们共选编了约30万字,按内容分筚路蓝缕、临深履薄、自强不息、风光无限、纵横评点、心泉流淌6个部分。从希望工程的发展历程说到它的管理和监督,从中国青基会的机构创新说到希望工程的拓展与深化;从与社会名流和记者的精彩对谈说到对希望工程和人生的感悟,各个部分竟线条清晰,井然有序。为了方便读者,一些文章的大标题和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在自序体的《代序》中,徐永光以“知天命”之年的经历,述说了一个新中国同龄人的生活信念。我们只见一个曾经痛苦、不甘平庸、追求卓越、崇尚个性、保持自然真实的徐永光,一个带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徐永光跃然纸上。

《筚路蓝缕》部分,着重记述了希望工程的发展历程。《为了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利》、《希望工程是怎么出台的》分别介绍了希望工程产生的背景和起因;《百万爱心行动:中国心跟着希望在动》、《1(家)+1助学行动:将救助进行到底》、《冲刺攻坚 再上高峰》则记录了希望工程推动过程中从宣传启动、迅速发展到冲刺攻坚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从中可以了解希望工程各个阶段的思路、推展策略和精心部署;《志愿者劝募行动:最忆“行路上北京”》、《希望工程的战略重心转移》有了更多的冷静思考,读来会产生思想的交流。

《临深履薄》部分,讲说希望工程的管理和监督。这部分文字较多地披露了希望工程实施中的困难、矛盾和冲突。希望工程到底有无腐败?为什么能保持10年清廉?有何法宝?徐永光在《信誉是根本 管理是生命》一篇中指出“公众监督是希望工程最好的保护神”;《公众监督希望工程 善款不虞腐败挪用》一篇是在香港《壹周刊》诽谤文章后,明报记者带着大量疑问采访徐永光的实录,提问严厉尖刻,答问坦荡严谨;《希望工程的八大隐患》、《我的检讨》则表达出徐永光对希望工程管理的深深忧患和强烈的自律意识;《胜诉了,我们对香港捐款人有了交待》和《庭审归来谈感受》,使我们比较完整地了解对《壹周刊》长达6年之久的诉讼案的前因后果及徐永光在香港法庭上斗智斗勇的精彩片断。

《自强不息》部分,讲说中国青基会的机构创新。从中可以看到中国青基会是如何从一个只有10万元注册资金起家、名不见经传的机构,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民间基金会。字里行间,表现了自胜自强,追求卓越的个性和融入机构的文化理念;《告诉你一个完整的青基会》、《青基会系统的崛起和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之路》等篇章,是我国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的成果篇,对基金会组织的性质、任务、面临的挑战、应采取的对策以及机构文化、改革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中国第三部门的现实处境及我们的任务》是徐永光在中国青基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举办的“希望工程与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指出了中国第三部门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领域改革的紧迫任务,分析了其生存发展环境及中国青基会在此领域探索的意义;《希望工程能否善终》是全面阐述希望工程“嬗变”的文章,最能代表徐永光在这一阶段的思考。读罢此文,能理解徐永光为什么要为希望工程“划句号”的良苦用心;《中国青基会的改革转型》则阐述了对机构改革的思考,描绘了中国青基会未来发展的蓝图。

《风光无限》部分,讲说希望工程的拓展与深化,表达了徐永光“永无止境的创造冲动”。由救助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引发到希望书库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棗是从“我要读书”到“我要读好书”、到“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三辰影库、希望网校、互联网大赛和乡村电子信息馆棗是从“读书”到“读电子”。这些项目的推出,真实表达了徐永光和中国青基会“研究发现、实验创新、宣导影响”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促进社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平等的理想;“保护母亲河棗绿色希望工程”,展示了21世纪绿色将成为希望工程的主色调;《倡导绿色意识 推进绿色文明》的记者访谈,是这一阶段徐永光深入思考的代表作,阐明了教育与环境、树人与树木的内在关系和推进世界性绿色文明的深刻意义。

《纵横评点》是一部徐永光的访谈录。有与白岩松、艾丰、杨澜等人关于希望工程的精彩对话;有《壹周刊》诽谤案、“巩俐阿姨广告”两个牵动人心、轰动一时事件的记者访谈。这两篇访谈表现了徐永光面对矛盾冲突、复杂局面的智谋策略和希望工程荣誉至上、社会利益至上,自若坦荡、宠辱不惊的态度。在这两大事件的处理上,一个用了6年,一个只用了8天,个中的手笔与意蕴、果敢与分寸,耐人寻味;而与张朝阳的对话,热情表达了对互联网改变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憧憬;与人民日报网络版“网友”的对话,则看出徐永光与“新人类”交流的应变能力……

最后一部分《心泉流淌》,是徐永光关于希望工程和人生感悟的散录。文为心声,文如其人。《虑而后能得》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宝库中寻求“关于人的进退行止、功过是非、成败得失;事物的本末始终、运动变化、兴衰损益”,为嬗变进行哲学思辩;《无竞争忧患》、《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衷心向往共同愿景》是徐永光针对机构日益严重的行政化倾向和各种机构病贴出的“三张大字报”,是中国青基会机构改革的三部曲。徐永光“为转型立论,为改革建言,为自由开风气”,提出把创建“世界名牌基金会”作为机构的理想和长期的目标追求。为了这一目标,他把中国青基会推上改革的“手术台”。邓小平、南怀瑾、母亲、凌峰和同道,都是对徐永光成功推展希望工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均有短文记述。散文《崇尚自然》是借景咏志,以物喻理,表达对顺其自然、接近自然、物我混一的自然天性的追求;《戒烟感悟》可算是一篇关于戒烟心理学的文章,每一个抽烟的、不抽烟的、想戒烟的或欲劝人戒烟的人均可一读;《我是温州人》讴歌了深受南宋永嘉学派文化传统影响、创造了中国市场神话的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引申出了关于“人的发展”的命题;《我在美国踢足球》作为全书的压轴篇,讲的是“足球精神”,是徐永光的“男子汉宣言”。中国的男人特别是足球队员和球迷,一读有益。

编完这些文字,我们舒了一口气,邀徐永光小酌。闲聊中,徐永光说起接受某研究机构调查时,在“离开青基会后的职业选择”一栏中他写的是“自由撰稿人”。读完这本《徐永光说希望工程》,人们可能会想,以徐永光的文字修养、思想水平、丰富阅历和洞见人生的悟性,胜任此职当无疑问。

但中国的“自由撰稿人”果真缺一个徐永光吗?


2000年12月26日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网站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上一篇:

【体制改革篇】政社互动,共建慈善新体制

下一篇:

想要出版自己的小说如何操作

 

“一站式”出版服务·分步流程·四审四校

登记流程 注册并登录

  • 填写申报材料
  • 支付相关费用
  • 通过实名认证
  • 办理申报手续
  • 服务完成,发放ISBN条码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关注版权业
版权业微信